开始报名 国博中国古代书画鉴赏线上培训班(第二期)
2023-03-25
[摘要]  欧宝app这是一场前所未见的非凡“画展”,绘画、书法、石窟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中向观众见面。  本次培训以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古代书画类展览为依托,中国国家博物馆、浙江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的书画研究专家学者结合书画名作,引导学员品鉴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古代书画鉴赏线上培训班(第二期)报名正式开启。培训课程将以专家在展厅授课,为学员带来沉浸式鉴赏

  欧宝app这是一场前所未见的非凡“画展”,绘画、书法、石窟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中向观众见面。

  本次培训以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古代书画类展览为依托,中国国家博物馆、浙江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的书画研究专家学者结合书画名作,引导学员品鉴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古代书画鉴赏线上培训班(第二期)报名正式开启。培训课程将以专家在展厅授课,为学员带来沉浸式鉴赏体验的方式呈现。

  本次培训从即日起开始报名,2023年4月6日正式开讲。课程以视频授课和在线答疑方式开展专题教学。课程结束后,视频可供参训学员在开课后三个月内反复观看,学员群中答复学员问题。参加培训人员有机会申领国家博物馆颁发的结业证书!

  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以笔墨书写的书画艺术既是伟大民族智慧的高度凝结,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文化气韵与精神追求,是中华文明最为璀璨夺目的代表性成果之一。作为传世品的古代卷轴画在历史的递藏中被不断改造,特别是晋唐两宋早期文物遗存,裁切割补具有高度复杂性。

  在“传世何依——唐宋卷轴画的递藏与改造”课程中,主讲人姜鹏将以展览中“汉唐气象”“宋韵无尽”部分的卷轴画为内容,与您探究卷轴画传递至今的秘密。

  元代绘画是继宋代以后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其主要特点是文人画的发展,突出绘画作品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重视诗、书、画、印的进一步结合。

  在“笔墨意趣——元代文人画及其艺术表达”课程中,主讲人金晓明将同大家一道通过鉴赏元代绘画作品,走入元代文人画的世界,认识元代绘画的笔墨趣味和意义。

  明清绘画经历了继承宋元绘画遗韵而别开新意的嬗变路径。明代早期的宋元遗风,中期的“吴门画派”与宫廷绘画以及晚期的“青藤白阳”和“松江画派”等,共同演绎了明代绘画辉煌历程。清代早期代表正统绘画的“四王”与代表野逸画风的“四僧”成为并行不悖的两个潮流,中期的“扬州画派”融文人画与世俗文化于一体,画风狂怪,晚期的“海上画派”及其他名家,昭示了并非衰落的百年画坛的风貌。

  在“借古开新——明清绘画的多重呈现”课程中,主讲人朱万章将通过品鉴明清绘画的经典作品,探究古代中国人体察人生、观照世界的图像方法与思想观念,共享中华美学的视觉盛宴。

  《千里江山图》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在设色和笔法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气势雄伟,用笔精细,注重在青、绿颜色中寻求变化,古意与创造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充分体现出北宋院体画艺术风格之工整与严谨,被誉为中国山水画学习的百科全书。

  在“只此青绿——《千里江山图》的色彩美学特征与临习”课程中,主讲人胡妍以《千里江山图》为索引,将为大家讲述和临摹《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画法,从中探寻中国画色彩美学特征、规律和方法。

  题款与题跋是中国书画独特的表现形式。为画题字,使中国绘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相得益彰。题跋依附于传世画作而存在,这些题字与画作密不可分,在中国书法、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在“书画一体——中国古代绘画的题款与题跋(上)”课程中,主讲人晁岱双将通过考察中国古代绘画题跋的文字内容、题写形式、题写作者以及书迹风貌特征,重点探究中国古代绘画题款与题跋的史料文献价值、书法艺术价值和书画鉴定、鉴赏、收藏的意义与价值。

  在“书画一体——中国古代绘画的题款与题跋(下)”课程中,主讲人晁岱双将通过考察中国古代绘画题跋的文字内容、题写形式、题写作者以及书迹风貌特征,重点探究中国古代绘画题款与题跋的史料文献价值、书法艺术价值和书画鉴定、鉴赏、收藏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书法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无数经典法帖,展现着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品格,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在“众妙攸归——中国古代书法作品解读”课程中,主讲人杨军将围绕中国古代经典法帖进行系统讲解,剖析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帮助学员直观感受书法之美,理解书法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意蕴。

  中国疆域辽阔,自然山川壮美灵秀,人文景观丰富多彩,为历代画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各具风格的绚丽画作,揽山河大地的万千气象,抒发中华儿女对祖国大地的无限热爱。

  在“生生不息——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的自然景象与社会百态”课程中,主讲人金晓明将重点介绍山水、人物、民俗等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整体特征,通过对绘画作品艺术语言和叙事方式的考察,感知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意义。

  明清时期,随着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流日趋深入,绘画领域出现了中西艺术理念和技法的碰撞交融。“海西法”或“线法画”,是明末清初由西方传教士和画家带至中国的西方风格绘画的总称。在利玛窦、南怀仁和盖拉尔迪尼等西方传教士和画家影响下,中国画家开始了一个“会悟有得,取西法而变通之”的过程,将“海西法”应用于传统中国画技法,形成一种独特的中西会通绘画的传统。

  在“美美与共——明清时期中西会通绘画的神韵”课程中,主讲人李军将通过吴历、焦秉贞、冷枚、郎世宁、艾启蒙等中西画家的作品,细致阐释这种中西会通绘画的神韵和独特的魅力所在。

  自汉末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历朝良工巧匠、文人墨客所绘之佛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释教融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更含藏着异域艺术和思想适应不同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文化密钥。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收录的3000余件佛画中,我们看到了“佛教中国化”的全景图式,从灵瑞、功德,到教化、人文,再到山水间的天人合一,呈现出明显的时间线索和时代特征,有恭肃归仰的追求,也有婉转含蓄的情感。

  在“和绘空有——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看佛教中国化”课程中,主讲人何欢欢将通过赏析展览中的百余幅佛教名画,解读其中蕴含的“空有之争(有形之图像如何表达空性之义理)”,以及“佛教中国化”的深远意义。

  文物数字化技术是新时代使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和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能够活起来的人文科技,也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

  在“取像传真——‘盛世修典’展览中的‘石窟’”课程中,主讲人李志荣以“盛世修典”展览中“取像传真”部分选取的分布在丝绸之路中国段和长江、黄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大足石刻、安岳石窟和杭州飞来峰石刻等八座石窟的九组龛像数字展品为例,讲述中国文物数字化特别是石窟寺数字化从田野到展览的历程。

  费用含平台运维费、服务费、证书制作费、邮寄费等。报名申领结业证书且完成全部课时的学员,可申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颁发的结业证书。